•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论文专著
  • 河图洛书文化探源之洛出书处

    发布时间:2024-06-05 22:04:30 点击数: 351次

    洛出书出自《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洛出书处”位于河南省洛宁县西20公里的长水镇,这里是黄河最大支流洛河出峡入川的交界地。在洛宁县西长水村,至今保留有专门记载“洛书”之源的两通古碑:一通为汉魏碑,系沙岩石质,上圆下方,额刻圭首,虽因年代久远已经风化,但“洛”字仍清晰可见;另一通为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永宁县令沈育所立,碑上4个大字“洛出书处”为时任河南府尹张汉书。可见,当时的人们就认为这里是“洛出书处”。    民国年间纂修的《洛宁县志》当中收录了不少关于洛出书的资料,并且注明这些资料多采自旧县志。元代杜仁杰的《题长水西洛书赐禹之地罗正之石刻》这首诗,诗中有一句:洛书先时堕禹腹,谓是天赐何其漓,歌咏的就是大禹得到洛书的传说。

    图片q.png

    图片q1.png


        明代人张论,他有一篇《坛屋山赋》,也写到洛书的出处在永宁。张论即永宁人,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就是1600年举人,三十八年,就是1610年进士,明末官至四川巡抚。坛屋山在洛宁长水乡的洛河边上。相传大禹在这里得到洛书并且创立了《九畴》。    还有清代雍正二年的一块碑文,这是浙江嘉善人沈育任永宁县令时立的,当时河南府知府是云南人张汉,沈育请他书写了碑文洛出书处四个大字。上面这些记载呢就是县志中的材料。    《洛宁县志》的这些记述,其旁证是《明一统志》,《明一统志》记载说,《水经注》所谓的玄扈河、阳虚山都在永宁,并且说:皇帝时仓颉随黄帝南巡,登阳虚之山,即此。《明一统志》:皇帝时仓颉随黄帝南巡,登阳虚之山,即此。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年),纂修的《河南通志》卷七山川部分,也沿用《明一统志》的资料,记载了永宁县有阳虚山、坛屋山及大禹得到洛书的传说。

    图片w.png

        “洛水从陕西洛南县发源,流经卢氏、洛宁、洛阳市区、偃师,至巩义入黄河,流程近千里,唯有此处有两通‘洛出书处’碑。”由此可见,早在汉唐时代,人们就认为洛宁长水就是“洛出书处”。(河图洛书网)

    图片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