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论文专著
  • 关于《国语》

    发布时间:2024-10-09 17:10:51 点击数: 99次

        《国语》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的一部国别体著作。他的编纂方法是以国分类,以语为主,故名“国语”。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年)西征犬戎(约公元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公元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关于国语.png

       《国语》在记述历史的手法上,以时间为横线,以并列的国家为纵线,开创了中国用国别体记述历史的先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采用国别体编写的史书。全书共21卷,分别为:《周语》3卷、《鲁语》2卷、《齐语》1卷、《晋语》9卷、《郑语》1卷、《楚语》2卷、《吴语》1卷、《越语》2卷13

    ,共计7万余字,所记历史自周穆王伐大戎开始,直到韩、赵、魏三家灭智伯结束。

        历史发展到西周以后,由于牧野之战、国人暴动等历史事件的影响,人们对于天神的崇拜已经开始动摇,一股怀疑和否定天神的思想逐渐兴起,人的自我意识也开始觉醒。特别是春秋时代,中国生产力发展进入突变阶段。随着青铜器在生产中普遍使用和铁制农具开始出现,人们开垦的荒地增多,牛耕也逐渐推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手工业获得了长足进步,商业和城市开始繁荣,各地土特产相互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制度开始由奴隶制经济向封建制经济过渡,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

        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变革,引发了政治结构的急剧变革和动荡。周王室日渐衰微,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威信下降,地位动摇。同时,“诸侯亢强”,以霸主为代表的新生力量开始崛起。他们广占私田,扩充军备,不断进行争霸战争,“春秋无义战”就是这种社会状况的鲜明写照,从而形成了“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社会政治现象。战争频仍、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直接推动了对商周以来社会意识形态特别是天道观的重大变革和转型。这一变革和转型的首要标志就是“天道”渐变为“人道”,从“重神”渐变为“重民”。正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旧的思想观念不再适应上层建筑的需要,《国语》民本思想应运而生。(河图洛书网)

    17178136668752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