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论文专著
  • 隋末民变

    发布时间:2025-01-10 09:04:41 点击数: 69次

        隋末民变又称隋末农民起义,是隋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军为了推翻隋朝统治的农民大起义。

    隋末民变.png

        隋朝末年,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对外不断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纷纷举兵反抗,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性农民起义。

        在隋朝大业十二年后,形成了三支强大的起义军,即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军。

        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的王薄领导的长白山首义开始,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辅公祏的反唐失败结束,前后共历时14年。沉重的打击了隋王朝。

        隋末农民起义军经过8年浴血奋战,造成了隋朝总崩溃的趋势,三大起义军消灭了张须陁、薛世雄、宇文化及三支隋军主力,促成了隋炀帝江都被杀,李渊攻取长安的局面。

        隋末农民起义规模巨大,起义军作战勇猛,指挥灵活,采取攻其不备,诱敌轻进,以逸待劳、迂回奔袭等谋略和战法,节节获胜,击败了隋军主力,摧毁了隋王朝的统治,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但它同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如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起义、赤眉起义、黄巾农民起义、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起义军在后期模糊了斗争方向,在战略和作战指导上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不善于利用敌对势力之间的矛盾,终被起兵晋阳的隋官李渊有计划有步骤地镇压收降,先后均遭失败。

        隋末三支大军在河北、中原、江淮三个战场分兵作战,没有联合为一支强大队伍,虽然在客观上起到了相互支援的作用,却难以形成强大力量,很容易被地主阶级武装各个击破。农民起义领袖由于历史局限性,不能分析复杂的社会局面,隋朝灭亡后失去了斗争目标先后投降了新王朝,充当了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农民军没有防止混入起义队伍中的地主阶级分子和隋朝的残余势力,他们逐渐影响起义军向封建军队转化,瓦岗军领导人翟让没有认识到领导权的重要性,拱手让出了政权,导致了义军瓦解,英勇奋斗14年的隋末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被李渊地主集团夺去。但是,这次农民起义,推翻了隋朝统治,打击了士族地主,对唐初的政治、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河图洛书网)

    隋末民变1.png